回顧2022年全年,我國國產新豆可謂“命運多舛”,“跌宕起伏”。自新豆上市以來,一路伴隨著“高開低走”、“行情不穩”、“中儲糧調價”、“豆價一路下滑”這些關鍵詞。再加上年關將至,終端備貨積極性并不高漲,寄希望于年前走貨這一波愿景也再次破滅,讓豆農、糧商們對于接下來的豆市表示擔憂,甚至對于后市感到無望。那么讓筆者為您簡要分析一下2023年度我國大豆市場走勢將如何發展。以下均為筆者個人見解,僅供參考!
第一季度 僵局短期內難以打破 開學季或將迎來新生
隨著2022年中儲糧收購價格一路下滑,省儲與年底參與競價采購,首次投放6.85萬噸,全部成交。鶴崗地區起拍價5490元/噸;伊春地區起拍價5530元/噸;齊齊哈爾地區起拍價5530元/噸;黑河地區起拍價5530元/噸;大興安嶺地區起拍價5500元/噸。成交最高價5530元/噸,成交最低價5420元/噸。首戰告捷,也對低迷的新豆市場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,后期持續關注其拍賣成交情況,或對后市有一定影響。
2023年1、2月份伊始,上一年度積壓的余糧或集中涌入市場,對市場形成巨大壓力,或導致市價再次下滑。省儲收購也僅能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,想要豆價上漲還需要諸多利好因素支撐,比如中儲糧收購價格及拍賣底價調整,均對市場起到不小的影響。而且隨著疫情感染高峰的持續,1、2月是各地人員流動的高發期,節后的市場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。待到3月左右時間,疫情或將穩定,高校陸續開學,集團性需求有所增加,豆制品需求也將大幅提升,市場消費能力也會逐漸恢復。
第二季度 春播開始進入關鍵期 豆市價格或止跌企穩
進入春季,新季大豆種植面積將逐漸確定。鑒于2022年新豆擴種,產量較大,但質量下降較多,顆粒較小,導致后期新豆市場價格一路低迷。部分農戶對于2023年新豆的種植表示擔憂,2023年整體種植面積或小幅下降。如果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扶持、推廣,新豆種植面積或受小幅影響。屆時適度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也是這一時期的重點,國家此時還將繼續鼓勵大豆種植,并且會繼續嚴查進口大豆流向問題,來保證國產大豆價格支撐。進入5月以后,市場淡季情況加深,部分貿易商清庫后酌情采購。此時關注進口大豆價格波動,隨著雨季來臨,國外船運僵局或將得到改善,解決運輸時效過長的問題。若后期進口大豆到港量逐漸穩定,對國內市場的沖擊亦是不容小覷。因此第二季度作為豆市購銷淡季,大豆價格走勢可想而知,或呈現弱勢運行格局,市價上漲乏力,日漸平穩。
第三季度 大豆市場淡季或加深 目光或轉向新豆長勢
此時大豆市場淡季情況加深,大豆走貨不暢已是常態。隨著氣溫的升高,蔬菜水果等大量上市,豆制品需求持續低迷,此時成交率也持續下降。疊加2022年大豆市場余糧較多,市場消耗緩慢,市場整體價格依舊處于弱勢。第三季度開始大豆正值青黃不接之時,持續關注國家政策調控以及中儲糧投放情況。除此之外,當前重點在于新作長勢情況,密切關注天氣情況對于新作的影響,再無極端惡劣天氣影響下,預計2023年新豆產量或將保持平穩。8月開始湖北地區早熟品種開始上市,搶占新豆市場先機。進入9月,全國新豆也依次進入市場。新豆開秤價格或成為此時重點討論的話題,筆者認為在經歷了2022年大豆低迷的市場行情后,在2023年新豆質量穩定的前期下,開秤價或將持續2022年價格。
第四季度 調整庫存來迎接新豆 國內大豆進入轉折期
當前進入了新陳大豆交替的時期,部分貿易商開始陸續清理庫存,迎接新季大豆。隨著新豆開始上量,或會迎來一波銷售高峰期,但鑒于2022年大豆高開低走的形勢,2023年新豆在質量穩定的前提下,貿易商或謹慎采購,不敢盲目建庫,恐后期行情不穩。初期價格或將以穩為主,待市場穩定后中儲糧開始介入收購,對大豆市場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,豆市價格也會因國儲收購發生轉變。
但肯定也有一部分2022年無法消耗的糧源,此時或達到價格致低點,來緩解庫容壓力,后期節前備貨補庫,市場旺季來臨,疊加春節前各方資金壓力較大,農戶惜售現象松弛,售糧積極性較高,或迎來豆市高峰期。進口新季大豆也開始陸續完成收割,進入我國國內市場,短期內我國對進口大豆的依賴并不能馬上改變,對國內新豆的壓力在此時也逐漸顯現。
綜上所述,2023年是疫情放開的第一年,進出口貿易也將逐漸放開流通。各行各業經濟逐漸復蘇,大豆終端需求或將緩慢好轉,從而支撐新豆價格。但進口大豆持續到港,或繼續向國產大豆施壓。國內外大豆相互牽制,市場整體呈現窄幅震蕩的局面。建議多方持糧主體切勿盲目消極后市,2023年國家經濟逐漸向好,大豆市場還是值得期待的。欲了解更多大豆行情數據以及未來走勢,敬請持續關注中國糧油信息網的官方網站(http://www.asianaboutique.com)以及APP(http://www.asianaboutique.com/app)和微信平臺(graininfo)或可致電0451-88001128咨詢,成為中國糧油信息網的會員,享受更多特權。(中國糧油信息網 劉佳/審稿 尹秀穎)
特別聲明